先天性心臟病為小兒時期常見的心臟疾病,常規心電圖、胸部X片、心臟B超及心臟CT只能對常見、簡單心臟畸形做出明確清晰診斷,但對於很多重症及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來說卻無法完成,通常需要另外一種精確的檢查方法——心導管檢查。
心導管檢查是指將特製的、有一定韌度的不透X線的導管,經周圍血管送到心臟和大血管的指定部位,根據心導管的走行路線,測定心臟和心血管各部分的壓力及血氧含量,以計算心排血量、分流量及血流阻力,並分析壓力曲線的波形和數值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,為治療疾病提供重要的數據。該方法通過對心臟血管异常途徑的探查和選擇性血管造影,可以明確患兒心血管解剖畸形情况;
進行心臟及血管壓力測定,血氧測定,計算血管阻力和瓣膜面積獲取需要的生理資料;通過肺動脈壓力測定及造影評估肺動脈高壓的性質及程度,瞭解肺血管病變的情况,為藥物、介入手術或外科手術適應症和手術方案選擇提供重要的依據。
此外,心導管檢查還可以在生理功能檢測及其他方面起到一定作用,包括心排血量測定,電生理檢測,心內膜心肌活檢,血管及心腔內超聲心動圖檢查。
心導管術是兒童常見的檢查和治療方法,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心導管檢查器材不斷完善,操作者科技也獲得很大提高,但經股動脈逆向插管進行左心導管檢查和(或)介入治療時,股動脈血栓形成仍難以完全避免,據報導其發生率仍然在0.8~3.4%。
股動脈血栓多於術後24小時內形成,其原理為股動脈內皮細胞受損,血小板局部聚集,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患側下肢足背動脈搏動减弱或消失,皮膚溫度下降或顏色蒼白,下肢麻木、疼痛,嚴重表現為壞死和被迫截肢;若發現不及時或處理不當,遠期可表現為患側肢體變短,跛行,嚴重影響患兒身心發育。
囙此,介入術後24小時仍存在的股動脈血栓處理起來棘手,安全、有效地處理該併發症值得進一步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