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,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努力控制临床症状,缓解炎症带来的肿胀、疼痛,患者不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还要确立更高的治疗目标:抑制骨破坏,防止残疾发生
很多患者并不清楚类风湿关节炎的危害性,都抱着可治不可治的心态,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,导致残疾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危害一:骨关节被炎症持续破坏,阻碍行动能力
研究证实,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2年内,有75%的患者会出现骨破坏,三个患者中就有一个人不能继续工作。
危害二:导致残疾,危害生命
如果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,发病5~10年的患者,50%无法正常工作,60%失去生活自理能力;发病达30年的患者,90%都会出现残疾,寿命缩短10~15年。
危害三:心理伤害,家庭负担严重
患者往往因为行动不便、残疾、疾病治疗,需要消耗家庭的大量人力、财力,使得很多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,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。
囙此,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千万不能拖,应尽早诊断、尽早治疗,才是封锁病情恶化、防止致残的关键所在。
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方法?
1.临床症状:一般症状、关节症状、关节外症状
2.实验室检查:
血沉(ESR)、C反应蛋白(CRP):是反应疾病活动性的名额。
类风湿因数(RF):80%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检查显示为阳性。
抗环瓜氨酸肽(CCP)抗体:现时认为是敏感性、特异性很强的抗体。
3.影像学检查:
X线检查:可以看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对患者骨关节破坏的程度,可以用於观察患者治疗效果。但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,约70%的患者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,需在发病6个月~1年後才能显示变化,且对软组织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和早期骨侵蚀的诊断不敏感。
核磁共振成像:可以显示关节炎性初期出现的滑膜增厚、骨髓水肿和轻度关节面侵蚀,有益於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。
超声:关节超声有助於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、协助监测药物疗效并可评估病情缓解情况。
CT:尤其是高分辨CT,显示更清晰,能提高空间分辩率,有助於显示病变的微细结构,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手段之一。